<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bet官网提现说维护_be365官网_365bet提款时间

        为守护健康奉献光和热
        发表时间:

        365bet官网提现说维护_be365官网_365bet提款时间

        2022-09-02 来源:健康报

          来自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环卫保洁和迎客松守护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近日,总书记欣然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连日来,这封回信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引发热烈反响。作为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好人”的优秀代表,多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称号获得者表达了学习总书记回信后的所感所思——

          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 

          “总书记的回信我看了好几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9月月度人物,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说,他还专门了解了两位写信人的工作和经历,“有种亲切感”。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李桂科就来到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工作,成了那里的第一位专业麻风病防治医务人员。1990年,该院的病人全部治愈。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的帽子。

          多年来,李桂科不但治躯体疾病,还为麻风休养员祛除“心病”:照料生活不便者,带治愈的村民出去走走,坐汽车、上饭馆,感受外面的世界;多方奔走,为休养员的孩子们办小学,送孩子们进中学甚至上大学……从青春小伙到白发长者,李桂科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山石屏村。

          “我一直做的事情就是为麻风病人服务。但这是个大工程,光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不但病人全部治愈,而且村里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李桂科说。

          2019年,李桂科带领大家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去年,有超过1000人次参观,有人带着孩子,参观完还住上几天。这让村里的老人们格外开心。“总书记回信中‘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话像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做。”64岁的李桂科表示,“正在积极筹建博物馆的二期工程,要把这项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事业干下去、干得好!”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2年7月月度人物、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对总书记回信中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沈富琼对“平凡工作”有共鸣,对“不平凡的业绩”有期待。2009年大学毕业的沈富琼,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在麻邛乡一干就是13年。其间需要的勇气和毅力,难称“平凡”。

          “最难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沈富琼坦言,刚到的时候,她听不懂当地藏语,乡里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海拔四五千米的环境也难以适应……“带来的电饭锅、电炉都用不上。想用手机打个电话,要到镇上充电,跑高一点的地方找信号。”现在,水电通了,沈富琼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藏语,还学会了骑摩托车下村巡诊。“总书记说,要‘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话语朴实亲切、温暖人心,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守护群众健康的决心。”沈富琼说。

          用一生沉淀仁心仁术 

          谈及读信感受,“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是受访者都提到的一句话。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7年10月月度人物邱海波也不例外。

          邱海波至今还奋战在西藏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救治一线。从武汉到拉萨,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关,帮助最危重的患者与死神角力,“平凡工作”似乎与这位重症医学专家有些距离。

          “很多人说我们是逆行者,在我看来,重症病人在哪里,ICU医生就该在哪里。病人需要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邱海波说,这就是他理解的“平凡工作”。

          而要“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仅凭一腔热血和责任心还不够。“要有能力做好生命线的守护者。ICU医生面对的是重型、危重型、命悬一线的患者,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仁心仁术相辅相成,才能攻坚克难、救死扶伤。”邱海波说。

          邱海波也曾有过收信时刻,并被深深感动和激励。那些信,大多来自患者或家属。“做医生是挺苦挺累的。尤其是ICU医生,常常需要守在病人床前,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全面细致地制定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医生会和病人、家属产生性命相托的情感。”邱海波说,病人能够顺利转出ICU,一抹微笑、一次挥手、一句再见、一个短信,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和邱海波一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张忠德也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出征十多次,到各地指导、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那些领命奔赴之地,多数张忠德此前并未去过。“但南京我在疫情前去旅游过。”张忠德告诉记者,想到自己和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伙伴们,最终通过艰辛工作换来一个城市魅力重现,恢复车水马龙,感到欣慰又值得。

          “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是一种敬业奉献精神。现在,我们太需要这种精神了。”张忠德表示,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大爱、大智、大善。“就像做好医生,做一天、一月、一年容易,但是做一生就不容易了。老百姓给的‘好医生’的口碑,需要医生用一生来沉淀。”张忠德说,自己特别敬重平凡中的伟大,将和年轻的同事、同道们共勉。

          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极致 

          “我没有去过黄山,更没有见过写信的两位‘中国好人’。但他们收到回信的心情,我可能比其他人更能感同身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7月月度人物成翼娟说,2013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上,“总书记亲自为我们6名获奖者颁发奖章。站在总书记身边、跟他合影的时刻,那种幸福的感觉应该与收到总书记回信时高度一致吧!”

          在成翼娟看来,不管是9年前颁奖大会上的问候,还是此次回信中的称赞,总书记的话语背后都有一份托付。“要时刻铭记、深刻理解这份信任和托付,发挥好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美,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成翼娟说,每个人的“平凡工作”是不一样的。两位“中国好人”守护环境的健康,医务人员守护人民的生命。对她来说,“平凡工作”就是临床护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托举着生命。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73岁的成翼娟已退休多年,但她一直不间断地在祖国的西部地区组织护理义诊,到病房做业务指导、教学查房,培训、讲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把我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帮助更多的护理同仁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成翼娟说。

          受访者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18年12月月度人物魏文斌可能是最熟悉黄山和迎客松的。“我的老家就在安徽。黄山、迎客松是老家的名片,我曾多次去看过。”在他心中,迎客松不是简单的一棵松树,它既是黄山、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开放、友好精神的标志。“总书记信中提出的‘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仅是对两位写信人的期许,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期许,就是让大家都爱岗敬业,一代影响下一代,一个人影响周围的人。”

          魏文斌记得,久负盛名的迎客松曾经也遭遇过病虫害、极端气候等种种威胁。但在护林人的努力下,迎客松如今仍健康地生长着,迎接天下来客。“守林护树是一个职业,治病救人也是一个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我理解的‘不平凡的业绩’。”他表示,医生的所有临床经验都是从病人处获得的,是病人帮助医生成长,从小大夫变成大专家。“所以,要从病人的角度着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经验、能力发挥在为患者服务中,不负患者信赖,不负总书记所托。”

        责任编辑:郭 雯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